越战电影大全,越战电影

已分享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越战电影 > 生于七月四日 越战三部曲之二

10.0 10.0
(2人评价过此片)
在线观看
影片更新至:全集完结  关闭此栏

剧情介绍:

Ron(汤姆·克鲁斯 饰)自幼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男孩,向往男子汉的生活。年轻的Ron被总统那番充满煽动性的越战演说彻底征服,一种挑战和为国牺牲的冲动在Ron的内心渐渐滋长。一次摔跤比赛的失利,令一向要强的他毅然告别了恋人Donna和大学生活,踏上了从军参战之路。
然而,来到了越南的Ron 并没有在这里找到向往已久的英雄气概,反而目睹一出出反人类的悲剧。Ron的好友威尔逊也在一次混战中死于Ron的子弹,不久,Ron中弹瘫痪被送回了美国。

坐在轮椅上的Ron仍然坚持着对美国发动的战争的信仰,但女友Donna重遇了Ron之后,痛心的认为Ron的悲剧都是战争的错。噩梦缠绕着Ron,Ron去拜祭了战友威尔逊,反战呼声中,Ron终于觉醒。


看过不少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但真正如《生逢七月四日》一般深刻的也就仅此一部。这部影片有别于其他阿汤哥的作品,在于它不是以汤姆·克鲁斯的英俊耍酷取胜,恰恰相反,片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角罗尼柯...


美国人从来都不厌倦拍越战片,每一部都标榜着反思过去、拷问人性。但能流世的的也就那么几部。Oliver Stone很幸运,他的《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都算不上最好,却也有足够品质上这个榜单。

Stone可以说是...


和《野战排》一样,导演在《7月4日》里仍然对同一场战争塑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不同的只是后者把这两种观念集于了一个人身上。

作为参加了越战的主角并不是一位自始自终的反战义士,他从小就信仰一种“大美国主义”的世界观,他发自内心的信任政府决策,他对参军怀着真挚朴素的情感,甚至越战退伍后他仍然坚定不移的视自己为国家英雄,如果把他放在二战纳粹阵营里我们一定会叫他法西斯~
由于生活的阅历增多,反战意识才渐渐成了他的主流思想,但这绝不是一气呵成的,而也是日久生情式的结果。

喜欢观看美国战争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大多数美国佬导演首先会绕开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从角色的思想行为着手进行讲述,而主角们对于战争往往也会出现现在惯用的时髦“人性化”思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这类拍法到底符不符合史实?是不是很多崇倡自由编剧导演们的一厢情愿呢?

我觉得拍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虽然战场上的士兵很大程度上是带着意识形态在作战,但不代表他们就一点没有人性,一位朋友说得很好:人性总是很贱的,只有在受到危难、或者失去珍贵的东西时,才会觉得它原来的东西是美好的。不过,在好莱坞或者欧洲甚至韩国一些战争电影中,把厌战与对高层的批判作为贯穿电影永恒的主题,导致影片看起来缺乏史实铺垫,仿佛一切政府的策略都是自私的、虚伪的、反人类的,那时尚的“人性”才最为可贵,最为光辉。

这类片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的史诗战争大片《南京!南京!》,共有的特点是过于煽情,似乎总在把观众往一个偏颇的方向去引,而不是引发人们对那一段历史的独立思考,末了还美其名曰反战片,我只想说反思并不是一味的反战,反战也不是单纯的对政治进行批判,平实冷静对待历史事件才是拍好此种片的基础。

《7月4日》很好的反映了美国人的战争观,因此我们看到,价值观和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始终成为大兵们参战的思想基础,而私人的利益在这些“大道理”面前貌似已经屈居第二了(欧洲很多国家也如此),美国人的家乡观念特别重,这源于其开国时州大于国的概念,多年来的文化及信仰使得这个联邦国家仅仅经历了一次内战,在《众神与将军》中也能看到李将军忠于自己的家乡大于国家。我们中国人是否也会这样呢?个人认为很多中国人如今无法完全为保卫他们的家乡而奋战到底!这与其说是胆小怕死,不如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大都没有像美国佬一样坚定的信仰,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做事往往会优先看重切身利益,却无法从精神层面去对待,特别是对于这种利益不直接攸关的“国家大事”就更“事不关己”了。

所以,中国的日伪差点翻了日军一倍,内战中的“叛变&起义”更是家常便饭,还有我们跳槽当磨砺人生的施琅大将军也成了名将英雄。三国这段我国最灿烂的历史时期冒出了英雄无数,让我们边煮酒边来数数吧:曹操搞掂了老相好加老上司的袁绍才发达起来了,刘备就不用说了,孙策依靠袁术势力发家后翻脸不认了,孙权一会向曹丕称臣一会又自立为国君,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二爷都先拥护大汉后拥护蜀汉……

但万事也有例外,在某主席时代,国人拥有在历史上罕见的共同信仰,甚至信仰到比纳粹还要拥护希特勒,主席就连说句梦话要批谁红W兵们就提前行动起来闹革命爱国了,我想如果仅仅把这种信仰当做一种非政治色彩的心灵寄托延续至今的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大家都在看

加载中...

影片评论